专业号

 “十二五”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尤其是2012年以来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等生态治理活动,2016年又开展了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活动,实施了环榆林城防护林带建设、城市绿化、千里绿色长廊建设、沙地治理、资源开采企业绿化、千村万户绿化、河流水系绿化、林业产业化建设、退耕还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樟子松、红枣、“两杏”、长柄扁桃、沙棘“五个百万亩基地”,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和“群众增收”,使我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80多万亩,开展了森林抚育、低效林分改造、退化林分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资源保护等工作,林木保存面积由2007万亩增加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0.7%提高到33%,北部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了全面治理。北部沙区形成以樟子松为主的绿色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地表扬沙现象逐渐减弱。南部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地表径流量降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明显减少。

二是人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坚持“身边增绿”,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在中心城区和各个县城,开展绿化美化,在榆林城区外围建成长100多公里、宽1-10公里的防护林带,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建成绿色长廊1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和水库周边基本得到了绿化;建成了神木两山、府谷神龙山、定边马莲滩、靖边五台、米脂高西沟、吴堡龙凤山、清涧笔架山、子洲金鸡山等16个城郊森林公园,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林业富民产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经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林业产业,采取适度压缩新建红枣基地规模、加大低产枣园改造力度等措施, 新建核桃、长柄扁桃木本油料林基地及大扁杏、山杏、山地苹果等经济林基地;在建好基地的同时,积极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对沙柳等灌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多方面挖掘林业产业的潜力,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煤、油、气等资源开采企业累计筹资5.67亿元,完成造林面积52.5万亩。各类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全社会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榆阳区每年春、夏、秋季分别举办“观杏花、摘杏果、赏黄叶”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活动,提升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沿黄各县举办红枣采摘体验活动,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有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榆林市三年植绿大行动实施方案》、《榆林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资源开采企业造林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市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各县区、各部门全力配合,推进生态建设工作。

六是活化机制,制度措施得力。一是全面推行承包造林,实行单株核算,分期付款工程投资严格按4∶3∶3的比例分3年兑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保证了造林质量二是推行育苗造林一体化。市发改委、林业局、监察局、审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榆林市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实行“育苗造林一体化”,缩短了前期准备时间、减少了因林地纠纷导致的阻工现象。三是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推广“企业 基地 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鼓励大户承包造林,引导林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七是突出重点,造林绿化整体推进。一是着力于“身边增绿”,优先与侧重全市的交通干道、城镇周边、重点区域、城区街道、乡村庭院的绿化美化。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二是着力于“农民增收”,坚持北抓长柄扁桃,南抓红枣,中部发展“两杏”、核桃、海红果、山地苹果等经济林,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产品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相关产品的研发。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901381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